当前位置:首页 > 国际 > 正文

热!险资举牌继续升温 年内已有四家险企举牌5家公司

  • 国际
  • 2025-02-24 13:30:04
  • 14

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【信披】查看更多考评等级

 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 叶麦穗 广州报道  险资举牌又来了,2月21日,香港交易所的信息披露显示,长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长城人寿”)跃升为中国水务第三大股东,其持股比例已突破5%的举牌线,引发市场关注。

  据悉,这已经是2025年举牌上市公司的第四家险企。在此之前,平安人寿举牌邮储银行和招商银行,新华人寿举牌杭州银行,阳光保险举牌中国儒意。

  更倾向H股

  对于险资频频举牌,业内人士认为,其背后的核心驱动力源于低利率环境下,险企面临潜在的“利差损”压力,有进一步增厚投资收益的现实需求。一直以来,债券都是险资配置的主力品种,大多险企对债券的配置比例都在50%以上,但近年来长端利率持续走低,截至2月21日,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跌至1.73%,3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跌至1.92%,险资的配置压力增大。如何找到更高收益的替代品,进一步优化投资端收益率,这些问题已不得不重视。

  就在长城人寿举牌前的一个月,1月27日,阳光人寿公告,该公司通过参与中国儒意非公开发行,认购中国儒意6.54亿股股票。阳光人寿表示,该公司交易前已直接持有中国儒意4.88亿股普通股,占中国儒意交易前已发行股本的3.40%。本次交易后,阳光人寿合计持有中国儒意11.42亿股普通股,占上市公司交易后扩大总股本的7.15%,由此触发举牌。

  此前的三次举牌,险资则都“落子”银行股。 2025年险资举牌,是平安人寿打响,并且“花落两家”。今年1月15日下午,平安人寿发布“关于委托投资邮储银行H股的举牌信息披露公告”。公告显示,平安资管受托的平安人寿公司资金,日前投资了邮储银行的H股股票。相关投资于2025年1月8日达到邮储银行H股股本的5%。根据香港市场规则,触发平安人寿举牌。

  两天后的1月17日,其又公告称,1月10日,平安人寿在场内增持189.25万股招行H股。增持后以“实益拥有人”身份持有超过2.3亿股招行H股股份,占该行H股总数突破5%。

  此外,新华保险举牌杭州银行也颇受业内关注,这是《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》落地后首次险资举牌。新华保险表示,公司率先响应国家关于进一步加大中长期资金入市力度的要求,入股杭州银行是新华保险以实际行动体现国有企业担当的举措。同时,公司对中国银行业以及杭州银行的长期发展前景持乐观态度。

  整体来看,今年险资举牌偏向H股,举牌的5家公司中,除了杭州银行是A股之外,其余四家则都是H股。

  去年举牌次数创近4年新高

  险资的举牌热情其实从去年开始就有所显现,2024年全年, 险企举牌20次,涉及19家上市公司,不管是举牌次数和被举牌上市公司数量均创下近4年新高。据不完全统计,长城人寿成扫货“主力”,接连举牌了7家上市公司,包括绿色动力H股、赣粤高速、江南水务、城发环境、无锡银行、秦港股份、大唐新能源。新华保险和太保寿险并列第二,均举牌三家公司。 

  东吴证券的研报显示,2024年是近十年第三次保险资金举牌潮。2015-2024年期间累计有162次保险公司举牌,其中2015年(62次)、2020年(26次)和2024年(20次)是三次举牌高峰。

  三次举牌潮特征不一,2024年主要关注H股高股息标的,买入标的主要是以公用事业、 交运、环保、电力设备、银行等。资金来源多是以自有资金为主,根据东吴证券统计,去年有35%的举牌案例使用自有资金,主要是以长城人寿为主。参与举牌的公司也多是中型规模。

  其他两次“举牌潮”则各自有不同的特点,2015年以国华人寿等为代表的中小民营险企是举牌主力,举牌对象集中于商贸零售、房地产和银行业,部分举牌行为带有控制被投资企业的目的。2015年激进的举牌行为主要是受到万能险业务快速扩张、宽松的政策环境以及会计准则便利等因素推动,后续伴随万能险及险资举牌监管趋严而退潮。

  2020年的举牌由大型险企牵头,以太保和国寿为代表,举牌对象也是以H股标的为主,但涉及行业主要是银行、有色金属和房地产。此外投资方式上,2020年的险资有部分为IPO基石、定增认购等方式。资金来源上,2020年主要使用保险责任准备金进行投资。

  未来会进一步增持具有高分红公司

  对于险资高涨的举牌热情,华泰证券分析师李健的观点认为,保险投资当下面临新会计准则和低利率的双重挑战。对于收益下行风险,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固然在于降低负债成本,但资产端依然可以有所作为。首先,李健认为保险投资应强化配置理念,以降低新准则下经营业绩的波动性;其次,重视利息和股息收益,降低对资本利得的依赖。利息和股息属于可重复发生的现金收益,他认为是险资投资收益的中枢和压舱石。资本利得不稳定,且长期看对收益增厚贡献有限。投资高息股可以起到改善配置、增加股息一举两得的作用。

  政策层面亦释放积极信号。中央金融办等六部门近期联合印发《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》,旨在重点引导商业保险资金、全国社会保障基金、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等中长期资金进一步加大入市力度。政策引导下,险资频频入市。

  华创证券研报称,由于负债资金安全性要求,险资需要保持投资风格的稳健性,红利股为险资在权益类资产中提供了类债现金流的替代资产。且在新金融工具准则下,长期持有红利股获取分红现金流的方式能够以FVOCI(以公允价值计量,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,不影响净利润)计入报表,公允价值波动不影响当期净利润,仅分红进入投资收益项目。

  展望后市,国信证券研报称,预计未来险企将进一步增持具有高分红、高资本增值潜力、高ROE属性上市企业,匹配保险行业资产端长期、稳定的需求。

有话要说...